SQL语法简记
记的是MySQL的语法,但是应该大差不差
数据库的规范化
第一范式(1NF)
第一范式是指数据库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,而下面这样的就存在可分割的情况:
- 学生(姓名,电话号码)
电话号码实际上包括了家用座机电话
和移动电话
,因此它可以被拆分为:
- 学生(姓名,座机号码,手机号码)
满足第一范式是关系型数据库最基本的要求!
第二范式(2NF)
第二范式要求表中必须存在主键,且其他的属性必须完全依赖于主键,比如:
- 学生(学号,姓名,性别)
学号是每个学生的唯一标识,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学号,因此此表中存在一个主键,并且每个学生的所有属性都依赖于学号,学号发生改变就代表学生发生改变,姓名和性别都会因此发生改变,所有此表满足第二范式。
第三范式(3NF)
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,要求一个数据库表中不包含已在其他表中已包含的非主属性信息,也就是说,非主键列必须直接依赖于主键,不能依赖于其他非主键列
- 学生借书情况(借阅编号,学生学号,书籍编号,书籍名称,书籍作者)
实际上书籍编号依赖于借阅编号,而书籍名称和书籍作者依赖于书籍编号,因此存在传递依赖的情况,我们可以将书籍信息进行单独拆分为另一张表:
- 学生借书情况(借阅编号,学生学号,书籍编号)
- 书籍(书籍编号,书籍名称,书籍作者)
这样就消除了传递依赖,从而满足第三范式。
BCNF
BCNF作为第三范式的补充,假设仓库管理关系表为StorehouseManage(仓库ID, 存储物品ID, 管理员ID, 数量),且有一个管理员只在一个仓库工作;一个仓库可以存储多种物品。这个数据库表中存在如下决定关系:
(仓库ID, 存储物品ID) →(管理员ID, 数量)
(管理员ID, 存储物品ID) → (仓库ID, 数量)
所以,(仓库ID, 存储物品ID)和(管理员ID, 存储物品ID)都是StorehouseManage的候选关键字,表中的唯一非关键字段为数量,它是符合第三范式的。但是,由于存在如下决定关系:
(仓库ID) → (管理员ID)
(管理员ID) → (仓库ID)
即存在关键字段决定关键字段的情况,如果修改管理员ID,那么就必须逐一进行修改,所以其不符合BCNF范式。
也就是出现了 管理员ID 和 仓库ID 都能够确定一个仓库 即 出现了两个唯一值相互确定。
数据库定义语言(DDL)
写命令时 要大写就都大写 小写就都小写
数据库操作
- 创建一个数据库:
1 | create database 数据库名 |
为了能够支持中文,我们在创建时可以设定编码格式:
1 | CREATE DATABASE IF NOT EXISTS 数据库名称 DEFAULT CHARSET utf8 COLLATE utf8_general_ci; |
IF NOT EXISTS
表示 只有当指定的数据库名不存在时才创建对应的数据库
- 删除一个数据库:
1 | drop database 数据库名 |
表操作
[]里的内容代表可以省略
数据类型
(1)以下的数据类型用于字符串存储:
- char(n)可以存储任意字符串,但是是固定长度为n,如果插入的长度小于定义长度时,则用空格填充。
- varchar(n)也可以存储任意数量字符串,长度不固定,但不能超过n,不会用空格填充。
(2)以下数据类型用于存储数字:
- smallint用于存储小的整数,范围在 (-32768,32767)
- int用于存储一般的整数,范围在 (-2147483648,2147483647)
- bigint用于存储大型整数,范围在 (-9,223,372,036,854,775,808,9,223,372,036,854,775,807)
- float用于存储单精度小数
- double用于存储双精度的小数
(3)以下数据类型用于存储时间:
- date存储日期
- time存储时间
- year存储年份
- datetime用于混合存储日期+时间
列级约束条件
一个列可以有多个约束
列级约束有六种:主键Primary key
、外键foreign key
、唯一 unique
、检查 check
(CHECK约束用于在数据库中对表的数据进行验证和限制。它允许你定义一个条件,该条件必须在插入或更新数据时满足才能成功执行操作。) 、默认default
、非空/空值 not null/ null
表级约束条件
表级约束有四种:主键、外键、唯一、检查
创建表
1 | create table 表名(列名 数据类型[列级约束条件], |
如果需要在创建的时候 添加外键,下面是一个例子:
1 | CREATE TABLE Orders ( |
在这个例子中,创建了一个名为”Orders”的表,它有三个列:OrderID、CustomerID和OrderDate。然后,通过FOREIGN KEY约束,将CustomerID列设置为外键,参照了另一个名为”Customers”的表中的CustomerID列作为主键。
通过定义外键约束,我们可以确保在”Orders”表中的CustomerID列中的值必须存在于”Customers”表的CustomerID列中,从而维护了表之间的关系完整性。
删除表
1 | DROP TABLE <table_name>; |
修改表
1 | ALTER TABLE 表名 /*添加列*/[ADD 新列名 数据类型[列级约束条件]] |
我们可以通过 ADD
来添加一个新的列,通过 DROP
来删除一个列,不过我们可以添加restrict或cascade,默认是restrict,表示如果此列作为其他表的约束或视图引用到此列时,将无法删除,而cascade会强制连带引用此列的约束、视图一起删除。还可以通过 ALTER
来修改此列的属性。
表创建后 对列追加约束
你也可以在创建表之后,使用ALTER TABLE语句来添加约束:
1 | ALTER TABLE Employees |
这个语句会修改”Employees”表,使得”ID”列不能有NULL值,并且所有的值必须是唯一的。
表创建后 对列追加外键约束
1 | -- 创建表 |
重命名表
注意:并非所有的数据库系统都支持RENAME TABLE语句例如MySQL支持
1 | RENAME TABLE <old_table_name> TO <new_table_name>; |
删除外键约束
首先使用DESCRIBE语句查看表的结构,确定要删除外键约束的表和列名:
1 | DESCRIBE table_name; |
(将table_name替换为实际的表名)
使用ALTER TABLE语句和DROP FOREIGN KEY子句删除外键约束:
1 |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FOREIGN KEY constraint_name; |
(将table_name替换为实际的表名,constraint_name替换为实际的外键约束名称)。
数据库操纵语言(DML)
插入数据
1 | INSERT INTO 表名 VALUES(值1, 值2, 值3) |
如果插入的数据与列一一对应,那么可以省略列名,但是如果希望向指定列上插入数据,就需要给出列名:
1 | INSERT INTO 表名(列名1, 列名2) VALUES(值1, 值2) |
我们也可以一次性向数据库中插入多条数据:
1 | INSERT INTO 表名(列名1, 列名2) VALUES(值1, 值2), (值1, 值2), (值1, 值2) |
修改数据
我们可以通过update
语句来更新表中的数据:
1 | UPDATE 表名 SET 列名=值,... WHERE 条件 |
注意,SQL语句中的等于判断是=
警告:如果忘记添加WHERE
字句来限定条件,将使得整个表中此列的所有数据都被修改!
删除数据
我们可以通过使用delete
来删除表中的数据:
1 | DELETE FROM 表名 |
不加条件限制会把表中数据全部删除
通过这种方式,将删除表中全部数据,我们也可以使用where
来添加条件,只删除指定的数据:
1 | 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 |
数据库查询语言(DQL)
单表查询
单表查询
1 | -- 指定查询某一列数据 |
我们也可以添加where
字句来限定查询目标:
1 | SELECT *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 |
常用查询条件:
- 一般的比较运算符,包括
=、>、<、>=、<=、!=
等。 - 是否在集合中:
in
、not in
- 字符模糊匹配:
like
,not like
- 多重条件连接查询:
and
、or
、not
- 空值和非空值:
is null
、is not null
模糊查询举例:
- 匹配以特定字符开头的值:
示例:SELECT * FROM 表名 WHERE 列名 LIKE 'abc%';
这将返回以”abc”开头的所有值,如”abc123”、”abcdef”等。 - 匹配以特定字符结尾的值:
示例:SELECT * FROM 表名 WHERE 列名 LIKE '%xyz';
这将返回以”xyz”结尾的所有值,如”abcxyz”、”123xyz”等。 - 匹配包含特定字符的值:
示例:SELECT * FROM 表名 WHERE 列名 LIKE '%def%';
这将返回包含”def”的所有值,如”abcdef”、”defghi”等。 - 匹配任意单个字符:
示例:SELECT * FROM 表名 WHERE 列名 LIKE '_bc';
这将返回第一个字符为任意字符,后面跟着”bc”的值,如”abc”、”1bc”等。 - 匹配指定数量的任意字符:
示例:SELECT * FROM 表名 WHERE 列名 LIKE 'a__';
这将返回以”a”开头,后面跟着任意两个字符的值,如”abc”、”axy”等。 - 使用IN条件:
假设您有一个名为”users”的表,其中包含一个名为”country”的列。您想要查询所有来自”美国”和”英国”的用户。您可以使用IN条件来实现这个查询:
1 | SELECT * FROM users WHERE country IN ('美国', '英国'); |
- 使用NOT IN条件:
假设您有一个名为”products”的表,其中包含一个名为”category”的列。您想要查询不属于”电子产品”和”家居用品”类别的产品。您可以使用NOT IN条件来实现这个查询:
1 | SELECT * FROM products WHERE category NOT IN ('电子产品', '家居用品'); |
排序查询
我们可以通过order by来将查询结果进行排序:
1 | SELECT *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 ORDER BY 列名 ASC|DESC |
使用ASC表示升序排序,使用DESC表示降序排序,默认为升序。
我们也可以可以同时添加多个排序:
1 | SELECT *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 ORDER BY 列名1 ASC|DESC, 列名2 ASC|DESC |
这样会先按照列名1进行排序,每组列名1相同的数据再按照列名2排序。
聚集函数
聚集函数一般用作统计,包括:
count([distinct]*)
统计所有的行数(distinct表示去重再统计,下同)count([distinct]列名)
统计某列的值总和sum([distinct]列名)
求一列的和(注意必须是数字类型的)avg([distinct]列名)
求一列的平均值(注意必须是数字类型)max([distinct]列名)
求一列的最大值min([distinct]列名)
求一列的最小值
一般聚集函数是这样使用的:
1 | SELECT count(distinct 列名)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 |
当你使用 COUNT(*)
时,它会计算表中的所有行,无论列值是否为NULL。这包括了所有的记录,无论它们的列值是否为空。
换句话说,COUNT(*)
会返回表中的总行数,而不仅仅是那些至少有一列非NULL值的行数
如果你想要计算至少有一列非NULL值的行数,你需要指定那一列,像这样:COUNT(列名)
。这样,只有当指定列的值非NULL时,那一行才会被计数。
分组查询
通过使用group by
来对查询结果进行分组,它需要结合聚合函数一起使用, 聚合函数会对组中的数据进行计算统计:
1 | SELECT sum(*)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 GROUP BY 列名 |
我们还可以添加having
来限制分组条件:HAVING
子句主要是用来对聚合函数(如COUNT
, SUM
, AVG
, MAX
, MIN
等)的结果进行过滤或条件判断。
1 | SELECT sum(*)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 GROUP BY 列名 HAVING 约束条件 |
分组的依据:在分组查询中,具有相同值的数据会被分到同一组中
group by
就是把一列通过某个条件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聚合函数计算
分页查询
我们可以逐页获取数据,而不是一次性获取全部数据。
1 | SELECT * FROM 表名 LIMIT 起始位置,数量 |
多表查询
多表查询
多表查询是同时查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,多表查询会提通过连接转换为单表查询。
1 | SELECT * FROM 表1, 表2 |
直接这样查询会得到两张表的笛卡尔积,也就是每一项数据和另一张表的每一项数据都结合一次,会产生庞大的数据。
1 | SELECT * FROM 表1, 表2 WHERE 条件 |
这样,只会从笛卡尔积的结果中得到满足条件的数据。
注意: 如果两个表中都带有此属性,需要添加表名前缀来指明是哪一个表的数据。
以下是一个示例,假设您有两个表: employee
和 departments
,它们都具有一个名为”name”的属性。您想要查询每个员工所属的部门名称以及员工的姓名。
1 | SELECT employees.name AS employee_name, departments.name AS department_name |
在上面的示例中,我们使用AS关键字为每个属性指定别名。employees.name``被重命名为employee_name
,departments.name
被重命名为department_name
。这样,我们可以明确地引用每个属性,并避免冲突。
自身连接查询
自身连接,就是将表本身和表进行笛卡尔积计算,得到结果,但是由于表名相同,因此要先起一个别名:
1 | SELECT * FROM 表名 别名1, 表名 别名2 |
其实自身连接查询和前面的是一样的,只是连接对象变成自己和自己了。
以下是别名的其他应用场景:
- 列别名:可以为查询结果中的列指定一个更具描述性的名称。
示例:SELECT 列名 AS 别名 FROM 表名;
例如,可以使用别名将”salary”列的名称更改为”工资”:SELECT salary AS 工资 FROM employees;
- 表别名:可以为查询中的表指定一个简短的别名,以减少重复输入。
示例:SELECT 列名 FROM 表名 AS 别名;
例如,可以使用别名将”employees”表的名称更改为”e”:
外连接查询
外连接就是专门用于联合查询情景的,比如现在有一个存储所有用户的表,还有一张用户详细信息的表,我希望将这两张表结合到一起来查看完整的数据,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用外连接来进行查询,外连接有三种方式:
1 | SELECT * FROM 左表名 <连接方式> 右表名 ON 连接条件; |
- 通过使用
inner join
进行内连接,只会返回两个表满足条件的交集部分: - 通过使用
left join
进行左连接,不仅会返回两个表满足条件的交集部分,也会返回左边表中的全部数据,而在右表中缺失的数据会使用null
来代替(右连接right join
同理,只是反过来而已,这里就不再介绍了) - 我们还可以将三张表(甚至更多外连接到一起)
嵌套查询
我们可以将查询的结果作为另一个查询的条件,比如
1 | SELECT * FROM 表名 WHERE 列名1 = (SELECT 列名2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) |
也就是 查询到了 列1 和 列2 相等部分的 重合的数据
使用嵌套查询进行子查询:
假设您有一个名为”orders”的表,其中包含订单信息,包括订单号(order_id)和订单金额(amount)。您想要查询所有订单金额大于平均订单金额的订单。您可以使用嵌套查询来实现这个查询:
1 | SELECT order_id, amount |
在上述示例中,内部查询(SELECT AVG(amount) FROM orders)
计算了订单金额的平均值,并将其用于外部查询的筛选条件。
使用嵌套查询进行连接查询:
假设您有两个表:”customers”和”orders”,其中”customers”表包含客户信息,”orders”表包含订单信息。您想要查询每个客户的订单数量。您可以使用嵌套查询和连接查询来实现这个查询:
1 | SELECT c.customer_id, c.customer_name, (SELECT COUNT(*) FROM orders WHERE customer_id = c.customer_id) AS order_count |
在上述示例中,内部查询(SELECT COUNT(*) FROM orders WHERE customer_id = c.customer_id)
计算了每个客户的订单数量,并将其作为外部查询的一个列。
数据库控制语言(DCL)
创建用户:
在MySQL中,你可以使用以下语法来创建一个用户并为其设置密码:
1 | CREATE USER 'username' IDENTIFIED BY 'password'; |
这个命令将创建一个名为 ‘username’ 的用户,并将其密码设置为 ‘password’。
如果你希望用户能够从任何主机连接到MySQL服务器,可以将 'localhost'
替换为 '%'
:
1 | CREATE USER 'username'@'%' IDENTIFIED BY 'password'; |
我们也可以在创建时不设置密码:
1 | CREATE USER 用户名; |
登陆用户
首先需要添加一个环境变量,然后我们通过cmd去登陆mysql:
1 | login -u 用户名 -p |
输入密码后即可登陆此用户
用户授权
我们可以通过使用grant
来为一个数据库用户进行授权:
1 | GRANT all [权限1,权限2...(列1,...)] on 数据库.表 to 用户 [with grant option] |
其中all代表授予所有权限,当数据库和表为*
,代表为所有的数据库和表都授权。如果在最后添加了with grant option
,那么被授权的用户还能将已获得的授权继续授权给其他用户。
授予权限的语法如下:
1 | GRANT privileges ON database.table TO 'username'@'host'; |
其中,’privileges’是你要授予的权限,可以是单个权限或多个权限的组合,用逗号分隔。’database.table’指定了你要授予权限的数据库和表。‘username‘@’host’指定了你要授予权限的用户和主机。
例如,如果要将SELECT和INSERT权限授予用户’john’,并且限制他只能在数据库’exampledb’中的表’table1’上执行这些操作,可以使用以下语句:
1 | GRANT SELECT, INSERT ON exampledb.table1 TO 'john'@'localhost'; |
- ALL PRIVILEGES:授予用户对指定数据库或表的所有权限,包括
SELECT
、INSERT
、UPDATE
、DELETE
、CREATE
、DROP
等。 SELECT
:授予用户对指定表的SELECT权限,允许其查询表中的数据。INSERT
:授予用户对指定表的INSERT权限,允许其向表中插入新的数据。UPDATE
:授予用户对指定表的UPDATE权限,允许其修改表中已有的数据。DELETE
:授予用户对指定表的DELETE权限,允许其删除表中的数据。CREATE
:授予用户创建新表、数据库或索引的权限。DROP
:授予用户删除表、数据库或索引的权限。ALTER
:授予用户修改表结构的权限,包括添加、修改和删除表的列。GRANT OPTION
:授予用户将自己拥有的权限授予其他用户的权限。
我们可以使用revoke
来收回一个权限:
1 | revoke all [权限1,权限2...(列1,...)] on 数据库.表 from 用户 |
索引
创建索引
创建单列索引
1 | CREAT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(column_name); |
创建多列索引
1 | CREAT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(column1, column2, ...); |
创建唯一索引
1 | CREATE UNIQU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(column_name); |
创建全文索引
1 | CREATE FULLTEXT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(column_name); |
查看索引
查看表的索引
1 | SHOW INDEX FROM table_name; |
查看索引的定义
1 | SHOW CREATE TABLE table_name; |
删除索引
删除表的索引
1 |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INDEX index_name; |
删除表的所有索引
1 |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INDEX ALL; |
请注意,创建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效率,但也会增加插入、更新和删除操作的开销。因此,在创建索引时需要权衡查询性能和修改性能之间的平衡。
无论是否使用索引,最终都能查询到相应的内容。索引只是一种优化技术,它可以加快查询的速度,但并不影响查询结果的准确性。
在没有索引的情况下,数据库会对整个表进行全表扫描,逐行比对查询条件,最终找到符合条件的数据。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查询结果的准确性,但在大型表或者有大量数据的情况下,查询可能会较慢。
而使用索引后,数据库可以利用索引的数据结构,直接定位到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行,避免了全表扫描的开销,从而提高了查询的速度。索引可以加快查询的效率,但不会改变查询结果。
需要注意的是,索引的创建和维护也会带来一定的开销,特别是在频繁进行插入、更新和删除操作的情况下。因此,在设计数据库时,需要根据具体的查询需求和数据特点,选择合适的列创建索引,以获得最佳的查询性能。
视图
视图本质就是一个查询的结果,不过我们每次都可以通过打开视图来按照我们想要的样子查看数据。既然视图本质就是一个查询的结果,那么它本身就是一个虚表,并不是真实存在的,数据实际上还是存放在原来的表中。
如何创建视图
我们可以通过create view
来创建视图;
我们可以把 创建出的视图 理解为是对原表部分列的引用 因此当我们对某个可修改的视图进行修改时 原表对应的部分也会被修改
1 | CREATE VIEW 视图名称(列名) as 子查询语句 [WITH CHECK OPTION]; |
(WITH CHECK OPTION
是指当创建后,如果更新视图中的数据,是否要满足子查询中的条件表达式,不满足将无法插入,创建后,我们就可以使用select
语句来直接查询视图上的数据了,因此,还能在视图的基础上,导出其他的视图。)
视图需要遵守的规则
若视图是由两个以上基本表导出的,则此视图不允许更新。
若视图的字段来自字段表达式或常数,则不允许对此视图执行INSERT和UPDATE操作,但允许执行DELETE操作。
若视图的字段来自集函数,则此视图不允许更新。
若视图定义中含有GROUP BY子句,则此视图不允许更新。
若视图定义中含有DISTINCT短语,则此视图不允许更新。
若视图定义中有嵌套查询,并且内层查询的FROM子句中涉及的表也是导出该视图的基本表,则此视图不允许更新。例如将成绩在平均成绩之上的元组定义成一个视图GOOD_SC:
CREATE VIEW GOOD_SC AS SELECT Sno, Cno, Grade FROM SC WHERE Grade > (SELECT AVG(Grade) FROM SC);
导出视图GOOD_SC的基本表是SC,内层查询中涉及的表也是SC,所以视图GOOD_SC是不允许更新的。一个不允许更新的视图上定义的视图也不允许更新
如何删除一个视图:
通过drop
来删除一个视图:
1 | drop view apptest |
事务
当我们要进行的操作非常多时,比如要依次删除很多个表的数据,我们就需要执行大量的SQL语句来完成,这些数据库操作语句就可以构成一个事务!只有Innodb引擎支持事务
我们通过以下例子来探究以下事务:
1 | begin; #开始事务 |
- 如果事务中的所有操作都执行成功,可以使用
COMMIT
提交事务,将结果永久保存到数据库中。 - 如果事务中的任何操作失败或出现错误,可以使用
ROLLBACK
回滚事务,将所有操作都撤销到事务开始之前的状态。
触发器
触发器就像其名字一样,在某种条件下会自动触发,在select
/update
/delete
时,会自动执行我们预先设定的内容,触发器通常用于检查内容的安全性,相比直接添加约束,触发器显得更加灵活。
insert
操作时,新的内容会被插入到new表中;- 在
delete
操作时,旧的内容会被移到old表中,我们仍可在old表中拿到被删除的数据; - 在
update
操作时,旧的内容会被移到old表中,新的内容会出现在new表中。
创建触发器
1 | CREATE TRIGGER trigger_name |
修改触发器
1 | ALTER TRIGGER trigger_name |
触发器的操作逻辑:是一条或多条 SQL 语句的列表,列表内的每条语句都必须用分号 ;
来结尾。
删除触发器
1 | DROP TRIGGER [IF EXISTS] trigger_name; |
查看触发器
1 | SHOW TRIGGERS |
—end—